返回首页

梁山伯与祝英台原唱吴奇隆?

286 2024-03-12 23:15 admin

一、梁山伯与祝英台原唱吴奇隆?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让我情何以堪,的确是吴奇隆原唱!很经典也很凄美!百听不厌!

二、梁山伯与祝英台吴奇隆里面和尚喜欢谁啊?

当若虚和尚说出那句“朱门对朱门,竹门对竹门”时,更让人心生凉意,这不仅是存在于古时有情人的悲哀,更是对当下现实的无情映射,无论哪个时代,当阶级、贫富的差距摆在有情人之间时,再纯真美好的爱情,最终都会变质、乃至不了了之。徐克在虚幻的爱情故事里,掺杂着刺痛人心的现实感。在梁祝的故事中若虚和尚喜欢的是祝英台的母亲,是因为门不当户不对而放弃,祝英台的母亲最后嫁给了门当互户对的祝父。

三、梁山伯与祝英台电影大结局?

英台出嫁让花轿经过山伯的墓,要不然她情愿死也不嫁,反正山伯已经死了。

到了山伯墓前,英台把喜服脱掉,露出里面的白色孝衣,跑向山伯的墓,哭的肝肠寸断。

这时,远处想起了笛声,英台一看,原来是山伯骑在马上吹笛子,仙姑也在,仙姑是山伯的师傅。仙姑拂尘一挥,俩人飞了起来,从此,俩人终于可以长相厮守了。

四、最早梁山伯与祝英台来自什么电影?

最早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电影叫化蝶,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品的黑白电影

五、吴奇隆演的梁山伯祝英台主题曲?

主题曲 《梁祝》  无言到面前   与君分杯水  清中有浓意   流出心底醉   不论冤或缘   莫说蝴蝶梦   还你此生此世   今世前世   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

六、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

故事内容:

中国古代东晋时,浙江上虞祝家有一女名为祝英台,女扮男装到杭州游学,途中遇到会稽来的同学梁山伯,两人便相偕同行。

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依然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中断学业返回家乡。梁山伯到上虞拜访祝英台时,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孩,欲向祝家提亲,此时祝英台已许配给马文才。之后梁山伯在鄞当县令时,因过度郁闷而去世了。

祝英台出嫁时,经过梁山伯的坟墓,突然狂风大起,阻碍迎亲队伍的前进,祝英台下花轿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坟墓塌陷裂开,祝英台跳入坟中,其后坟中出现一对彩蝶,双双飞去。

七、梁山伯与祝英台介绍?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只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绍兴城访师求学。祝员外经过女儿百般恳求,最终还是接受了女儿的请求。英台女扮男装,求学途中,邂逅了会稽郡城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义结金兰。

二人来到会稽郡城的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对她却只念兄弟之情。祝父思女,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

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太守之子马文才。两人相爱却不能相守,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

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奉化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八、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演员表?

影视库

电影

梁山伯与祝英台(1954)

梁山伯与祝英台(1954)9 .0分

类型:

戏曲

string(1) "1"

地区:内地 年代:1954

导演:

主演:

袁雪

梁山伯与祝英台(1954)演员表

袁雪芬 饰 祝英台,

范瑞娟 饰 梁山伯,

张桂凤 饰 祝公远,

吕瑞英 饰 银心,

魏小云 饰 四九,

金艳芳 饰 师母,

吕云浦 饰 老师,

冯小侬 饰 祝仆,

吴天芳 饰 梁父,

项彩莲 饰 梁母。

九、刘诗诗有没有看吴奇隆演过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肯定看过,都是演员,而且刘诗诗又是80后,吴奇隆是80后的童年小虎队成员,以及台湾四小天王成员,8090后当然在童年的时候绕不过他的出名作品。

更何况刘诗诗对吴奇隆应该也很喜欢,会很关注这个明星,作为小迷妹,她肯定是看过的,再说了吴奇隆当年真的很火。

十、梁山伯与祝英台意义?

对封建社会制度的讽刺 还有对他们爱情悲剧的无奈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透过祝英台女扮男装所表现的反抗封建礼教的表层思想,能更深一步地把握到社会进步中要求男女平等、呼唤女权回归这一深层的民族潜意识。如果没有梁祝的悲剧,人们就不会认识到传统的包办婚姻制度的弱点和局限,就无法看到其他选择的可能性。传统的婚姻制度就将继续保持原样。   

如果说,梁祝婚姻被残酷葬送具有强烈的悲剧意义,那么它的“化蝶”结尾便富有积极意义。活着追求不到的东西,在死后继续“追求”,终于得到。“化蝶”的结局,正是日益厚积的冲击封建礼教的强烈社会心理的生动反映。千百年来,这种结局鼓舞着人们向一切顽固封建势力作顽强的抗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