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如何给孩子选课外辅导

222 2024-04-06 10:34 admin

近期,媒体上的一系列文章,提到行业内一家著名的课外辅导机构,“学习差的要提成绩、成绩好的要更上层楼,心里总有个‘别人家的孩子’”“记者调查:芦启疯狂的……,疯狂的校外培训”“疯狂……:家长定闹钟‘秒杀’名额,孩子在考场从头哭到尾…”,席卷了微信朋友圈,相信很多朋友都看到过。尤其是后来11月14日的南方教育自媒体更是发出了《中国家长集体焦虑,……烈火烹热油,逼哭孩子逼疯教育!》更是把这场热议推向了白热化。

不但这家培训机构收到褒贬不一的议论,从事同样经营领域的业内培训机构,也跟着纷纷“躺枪”。

有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其实反映了中国的家长进入了史无前例的焦虑状态。这表面上看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焦虑,本质上是全社会对教育、对自身社会地位和财富、对未来的焦虑。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在大变革时期,就如同如一辆高速行进的列车,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普及,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滔天巨澜,改写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光是教育领域。我相信,人们对未来的就焦虑,会投射在各个领域。

时代在进步,远远的超出了我们既有的生活经验,过去对事物的认知、对新知识的接纳,超过了我们的想象,一时无法适应,找不到参照物。这是拜改革开放所赐,也源于我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内心的那根弦时刻都是紧绷的:稍不留意,我们就可能被社会扔进下一个阶层。大家拼着命卯着劲,想追上这辆开足马力超速前进的列车,想让孩子进入更多的阶层。试问,有哪个家庭不希望孩子进入上升通道呢?

大家对课外辅导机构的质疑,本质上是对时代、对社会的困惑,是为未来不确定性的迷茫和担忧。

我们也注意到,即使那几篇媒体集中报道,在网民家长们中的反响也是不一样的,可以说是各执一词,褒贬不一。

比如说,我看到有家长这样说:

“依靠自身读书积累逐步成为中产的的父母,不能保证自己的孩子继承相同的路径,就比如北大毕业的父母怎么能接受孩子大学都考不上。”

“以前家里穷,生活条件差,从来不会焦虑。现在生活条仿冲件好了,地位、积蓄都有了,反而焦虑了!看看身边的家庭朋友,都是中产们在焦虑。”

“提到孩子的教育就会莫名的焦虑,我们这一代深知教育可以改变人生。自己小时候条件有限,现在有能力就希望给孩子多点条件。比如家里买了很多书,看到什么得了某某教育大奖某某大家都在看的书,就肯定买,总担心自己的孩子没看到。其实买回来认真阅读的少之又少,以为自己花钱买回来了孩子就会了!对孩子的期望不明确,对自己生活期望的不明确才是焦虑的来源。”

“最近也在焦虑,报还是不报?报了小孩能适应么?不报以后大家都报,老师在课堂上也会不讲,小孩怎么办?很多淡定的父母到后面才发现还是要报,但没有学位了。”

“有一次看一篇文章说,全亚洲的孩子都在上辅导班,日本、台湾、新加坡比中国更甚,因为幸福观里出类拔萃是必要条件。现在不仅做家长的焦虑,单身的也焦虑,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种逃难般向前冲的焦虑,前方是何方也未见的清楚,总之所有快感皆来源于比较,内心的真正需求组反而被忽视了。”

更有家长清醒地认识到:“ 把个人的焦虑施加在孩子身上,把个人的责任推卸给机构来承担,把个人的懒惰变成对孩子暴躁的理由。中国家长把对孩子期望和要求的一半放在自己身上并且能够实现的话,中国早成超级强国了。”

“因为优质的教育资源有限,要上好中学,就要参加各个中学学校筛选考试,而这些所有中学的择校考试中,奥数题目占绝对比例,英语考核程度是新概念二的程度,也是绝对比例,这些都是小学大纲里不会涉及的范围。不去辅导班,就等于放弃了进入好中学的可能,划片是在执行,但是划片进入中学后在尚未分班前就会再组织一次考试,根据考试情况进行分班安排师资,学没学过奥数再次成为分水岭。”

“去除焦虑,淡定谈何容易!一个班30个娃,29个都参加奥数、奥语,其他课外培训,老师上课又根据大多数同学的程度,老师三天两头地找你谈话,对孩子该管不管,这情况下还能淡定不?”

“应试教育和家长焦虑只是表象,是内在核心的反应。真正的问题是普通中国人实现更高社会阶层的进阶目前送孩子去好的辅导班一条路。尽管成功率很低,因为路少机会少就有了助力机构和家长的焦虑。这不是教育的问题,是国家分配机制、社会认同导向以及现阶段发展需求的问题。”

作为课外辅导行业的从业者,我想说:课陪大如外辅导班本身并无原罪,但若与升学、加分、获奖等捆绑起来,就成了折磨人的负担;若是由此把这和孩子的未来前途等同起来,那就是家长和孩子的噩梦了,甚至是全社会的悲哀!

仔细分析,家长们为什么会焦虑呢?

首先,大多数家长对于怎样教育孩子心里没底。不是说,家长们不知道教育孩子,更不是说,家长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功课。据我们的观察,在我们机构来咨询和学习的大多数学生家长,素质都是比较高的,家庭收入也不错,有的还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自身学习和工作能力都很突出。但是时代在变化,学科知识在细化。现在十几岁的孩子,其父母大多是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接受过的知识体系和现在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就拿数学学科来说,凑整、分组、数列、数阵、数论、图形等,这些对学有富余的孩子来说,进一步提高一下,确有必要。家长自身对学科的这些细节知识不甚了解,所以感觉很茫然。

其次,大多数家长会有一种从众的心理。

从众心理,这是人类共同的,但在今天,表现得尤其突出。同年龄段、同年级的孩子在一个班级学习,大家就会建一个微信群,在朋友圈里常常转发一些学校里社会上的信息。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以后,家长就会感觉很焦虑。这是人的天性使然。想不比较,几乎不可能。比较本身没有错,关键是如何比较和对比较的结果,如何客观地评估,以及下一步怎么办。比较以后,选择辅导班,选择名师给孩子辅导,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但我相信,这绝不是唯一的办法。

再者,有一些家长的知识落后时代了,或者说长时间的不学习,辅导不了自己的孩子。

这一点,恐怕在大多数家长中都存在。毕竟,即使你是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甚至是博士毕业,但毕竟离开教室已经很多年了,况且教材也不一样,当下对孩子的要求也不一样。

有的家长就会采用别的方法,比如前不久播放的电视剧《小别离》,家长孩子送到国外去,期望很好,接受欧美的素质教育,但结果如何呢?到了欧美才发现,

“每隔几步就是一个辅导学校,有教中国功夫的,有教钢琴的,有教奥数,还有教中文的……可以说,国内有的课外辅导班,在欧美,照样是一个都不少。”

如此看来,不仅仅是亚裔,就是欧美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对孩子的期望,都是一样的。

那么,家长到底应不应该、要不要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呢?我觉得要看三个方面:

第一,孩子对报辅导班是否有兴趣?是你想替孩子报班,还是孩子发自内心地觉得要努力去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只能由孩子自身来挖掘,任何外人都不能代理。对于厌学的孩子,对某门功课就是没有兴趣,即使送到了辅导班,估计也是收效甚微。比如现在许多家长都送孩子去学奥数,但我看有统计资料说,其实,只有5%的孩子才有学习奥数的必要。而且,许多地方的教育机构也发了通知,明确反对小学生被强制去学奥数。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事,教育从业者不能做,家长也不能做。拔苗助长、强行灌输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反而有碍孩子成才。

第二,家长要有时间陪伴孩子学习。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这一点在孩子还比较小的时候,不能自主控制自身的情况下,尤其明显。我在这里,要纠正两个错误倾向,也是我在工作中观察到的。

每到周末,家长会送孩子到我们机构各教学点,但是我发现,家长们把孩子送来以后,孩子去上课了,但家长们在干什么呢?大多在闲聊,或者玩手机刷朋友圈。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呢?估计那些家长想,我把孩子交到你们辅导机构了自己已经尽到了责任,剩下的事都是老师的事了。说得直白一点,家长就是花钱求心安,对孩子的学习效果没有全程关注。

从接受知识的规律上来说,我们老师花一个小时去辅导学习,但孩子要在课后花三到四倍的精力去复习,这样效果才明显。而且,课外辅导机构不同于学校教育,没有那么从容的时间,只能是在最短地时间内发现孩子的问题,然后展开针对性地教学,解决问题。时间紧,问题集中,只能提纲挈领,启迪思维,进行点拨,对学习习惯良好、智力不错、领悟力强的孩子,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但对基础不扎实的孩子,就不是很理想。

家长在为孩子找家教老师,在找什么样的辅导机构,这是后话,后文再述。

另外一个我要纠正的是,许多家庭,男性家长没有切实承担起教育、辅导孩子的责任。陪伴孩子来我们机构接受辅导学习的,大多是女性家长,男性家长就比较少。这和传统社会对男女性家长在家庭和社会各自扮演的角色以及社会分工有关,但在教育孩子这一点上,却未必就是好的。

男女性的思维和习惯不相同,各有优势。根据我们的观察,有男女家长双方共同辅导的孩子,但单一家长辅导的孩子,成绩也好,习惯也好,都领先一筹。

第三,也是重重要的一点,家长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人才也不是一日就能造就的。不能指望通过三次五次的辅导,孩子的成绩就能有显著地提高,或者提高到多少分,或者在年级的排名提升多少位。教育要遵循规律。家长意识到这一点,就能有效地降低自己的焦虑感。

当然,说实话,有家长和学生,有社会舆论对我们课外辅导的监督,这也是好事。这对我们课外辅导机构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首先,我们不能单纯地讲授技巧,要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方法,发现学科之美和学生的思维方式摆在更突出的位置。

非常欣慰的是,多年来,王后雄教育在这一块做的比较好。创办人王后雄教授本人有多年的中学化学学科的教学经验,在教育一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倡导快乐学习,把快乐换给学生。即使是在强调升学率的当下,也坚持把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学习品质这些软性的东西放在位置。

王教授领衔的王后雄教育团队开发了许多课外辅导教材,每年都能发行近两亿册,在广大中学生中影响极大。而且,我们的研发力度也很强,多年深耕课堂教学和教辅教材的结果,就是比一般的中小课外辅导机构,对课外学习、对升学、对考试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经验。这些对家长和学生都是很有帮助的。

学习兴趣、动力和方法看似无用,其实对人才的全面培养全面挖掘,对学习的自觉性、长期性、积极性,很有帮助。

学习不只是眼前的事,不只是为了考试而学,这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国家的教育政策早已倡导的。

当前,舆论和媒体对课外辅导机构的关切、批评、质疑,我判断,就是因为这一块,大多数培训机构做的还不好。因此,在这一块,将来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其次,在教学方法和辅导形式下,要有更大的创新力度,要强化趣味性。

课堂教学形式僵化、教学方式陈旧古板、辅导形式单一,造成孩子不爱学习,或者学习效率不高。这也是部分课外辅导机构饱受讥刺的原因之一。如何?方法自然是强化趣味性。

老师将课讲得生动有趣,学习的学习兴趣自然能调动起来。在学科教学中,融入该科的学习思维,巧妙地将生活常识、跨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并且全面兼顾在课堂形式、题目内容、解题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去主动思考,开拓孩子们的思维,让孩子们真正体验到思维的乐趣、学科的乐趣,这样才能起到“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的效果。学习效率自然也是事倍功半,孩子呢,自然也不用那么辛苦地去学习了,就能将更多的时间还给社会生活和课外实践。我相信,这是多方共赢的事。

另外,还要强调一个认识:辅导班不是门票,只是一个工具,对有需求的家长和学生来说,就是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足的很重要的形式。

家长花钱为孩子报培训班,把孩子交到我们手上,这是对我们从事教育的工作者的信任,也是期待。对我们而言,这就是沉甸甸的责任。拿钱了,但没有把孩子的成绩提高,或者教学质量不高,孩子经过辅导后,没有效果,那无异于抢劫,机构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最后,我想说,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今后家长一定越来越难当。过去年代的经验都考不住了。我们怎么办呢?为人父母者,一定要认清现实,抓住资源,规划道路好好教育孩子。自己辅导不了的,就要把孩子交给专业机构,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样的话,你的孩子才有更好的未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家庭之计,更是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基、一个民族的未来,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尤其是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更是如此。

辅导培训越发受到家长圆渗的关注和重视,暑假即将来临,假期就成为配腔宴学生们选择衔接辅导班学习的高峰期,但许多家长在课外辅导班的选择上基本没什么经验,且现在辅导培训市场十分培银混乱,这就更增加了家长的选择困难,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