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简述山水文化的审美特征和类型

来源:www.fanlv.net  时间:2021-10-02 00:33   点击:111  编辑:admin   手机版

人们与大自然精神关系及其产物——山水文化的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即自然崇拜——宗教与审美——审美与科学.
  一、自然崇拜.人类社会最初阶段,有如幼儿一般,只知向母亲——大自然索取食物以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除对大自然恩赐的感谢和威慑的恐惧并未产生更多的感情和精神关系.
  二、宗教与审美.秦统一中国以后,国家统一,交通便利,人们的地理视野扩大了.至汉代,中国产生道教,传入了佛教,宗教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逐渐产生影响.道教认为名山是神仙之居所,故上山修炼,以求成仙得道.佛教则要求信徒彻底转变自己的世俗欲望,通过苦修以求解脱.出于教义和修身养性,他们把名山胜境作为超脱尘俗的“佛国仙山”,进行宗教活动的理想场所.道教和佛教虽与自然神崇拜有许多联系,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即宗教是崇拜人神鬼神,而自然崇拜是崇拜自然神.“天下名山僧占多”,他们占名山胜境,只是借助于自然环境,推行宗教,不是崇拜自然山神和水神.
  人与自然的精神关系,经魏晋南北朝三个半世纪的发展,完成了从自然崇拜到宗教与审美的转变,并产生了崭新的山水美学、山水文学、山水绘画以及渗透在名山大川之中以寺庙宫观为主的人文景观文化.风景区的拓展也沿宗教审美的道路而展开.士族豪富进而把自然山水引入自己的居住环境,营造山水园林,以随时享有大自然之美
  三、审美与科学.清末以后,帝国主义入侵,社会动荡,战争频繁,风景文化趋于衰微.然而,现代自然科学的传入和在我国的兴起,却给风景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对于自然山水成因规律的科学探索,虽然早有不少科学家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如宋代沈括,考察雁荡山风景地貌的成因,认为是流水对地形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前后用三十年时间,遍历中国名山大川,不仅洞察山川的美学特征,而且探索其成因,尤其对岩溶地貌的考察研究,都走在世界前列.但是用现代自然科学来研究名山大川的自然景观,还是开创于本世纪之初,而全面广泛的研究风景区的自然科学,如地质、地貌、植被、野生生物、水文气候、生态等科学,则是二、三十年代以后,尤其是解放后的事.据笔者对全国大多数传统风景区考察来看,其自然景观的典型性,多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山水观认为具有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今天从自然科学观点来看,也往往具有其科学价值.所以这些风景区,不仅是审美对象,而且也是科学研究对象,也是了解地球演变,沧海桑田的天然博物馆、是进行自然科学普及教育的课堂.从而使人与自然的精神关系进入新的美学和科学时代.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