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如何实现法治成就报道的有效传播

来源:www.fanlv.net  时间:2023-05-05 13:20   点击:279  编辑:admin   手机版

近年来,我国在法治精神的弘扬和法治理念的深化、法律体系的形成、推进依法行政、保障司法公正、建设法治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新媒体时代,公众参与表达的方式进一步多元化,海量信息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不少负面信息、虚假信息也趁机浑水摸鱼,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当我们的报道所述事实不能令人信服时,就会令读者产生困惑,如果我们的报道平淡、枯燥、乏味,宣传味太浓,就不被读者认同,不但谈不上有效传播,还会降低法治媒体的公信力及影响力。

实现法治成就报道的有效传播,不仅仅是做大做强正面宣传的需要,也是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我们社会生活的要求。作为政法宣传的主阵地、主喉舌、主渠道,法治媒体的法治成就报道,须增强理性认识,尊重传播规律,回归新闻本质,加强传播过程的公信力与感染力,使传播对象在接受传播的过程中认同传播者所陈述的事实、接受传播者的观点,获得最大的传播效果。

信息真实是大前提

客观、公正、及时、准确,以及对问题的透明开放,是法治成就报道引发受众认同,并进而培育受众行为和情感忠诚度的基础和前提。法治成就报道不仅要事实真实,而且要表述得当,不夸大其词。2008年,我们曾以《都安,一切都平安》为题报道广西都安县平安创建工作,当时记者对自己巧借县名突出都安县平安创建成就的标题很是得意。不料报道刊发后,一群来自都安县的群众就到报社拉横幅表示抗议,据了解,他们因一起斗殴事件未获得满意的赔偿而质疑当地司法部门执法不公,他们认为:“既然都安一切都平安了,就不应该发生斗殴事件,更不应该出现执法不公的问题。”我们不去评判这起由斗殴引发的官司是否存在司法不公的问题,单从这起标题事件中就可得出警示:法治成就报道应体现严格的真实性,不能偏离新闻规律,不能以“宣传需要”为借口,任意地拔高典型或说过头话。

一些法治成就报道之所以让读者难以信服,并非都是无中生有的假新闻,主要是不尊重新闻规律,把没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当新闻去做,以新闻的名义推销给受众;有些媒体的做法,就是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既无针对性,更无创造性,硬是把以往工作中取得的一些成绩说成是贯彻落实的结果。由此写出的成就报道不仅会因“穿靴戴帽”而失实,还相当于肯定了形式主义的做法。广西法治日报社在《广西创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大型系列报道策划中就强调了让成就报道回归真实的问题。实,就是要讲符合实际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无病呻吟的话,讲明白通俗的话不讲故作高深的话。在话语表达上,力戒炫耀、吹嘘、不切实际的表达,回归新闻的客观表述。比如在《社区矫正让失足者重获新生》一文中,一开始就交代了“作为新的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尤需规范”的背景,对成就则表述为“我区各地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社区矫正新路子,有些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这其中由于使用了“一些”、“有些”的限定词,表述有分寸,也更客观准确。

找准关联点是黏合剂

与受众的关注点分歧,是影响有效传播的重要因素,传播无效的新闻信息,不可能解决实际问题,更不可能带来社会效益。政法综治工作承担着大量的行政管理职能,很多职能都涉及人民群众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但在各报的市场调查中,法治成就报道却不被看好,主要是因为没有找准要宣传的法治成就给群众的受益点,未形成与读者的关联。

能动司法是中国司法顺应时代挑战在工作思路和运作上对社会转型的积极回应,要求人民法院在坚持公正与效率的基础上,更好地体现人民司法的政治性和人民性。这项改革成就涉及面广,对这一段历程的概括总结和凝练升华,对作者的思想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遗憾的是,不少聚焦“能动司法”的稿件,采用的都是自上而下的角度,远离读者的感受,导致受众无法解码新闻信息。而《光明日报》发表的《司法,在改革中前行》在对这一司法改革成就进行报道时,没有选择大而空的角度来报道最高法院的做法,而是抓住了“民以食为天”的心理,以“王四叫花鸡、王四桂花酒……这是江苏省常熟市赫赫有名的美食。然而,就在2011年12月,常熟的市民们突然听说,以后可能吃不到这些东西了。”这个人们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常熟市人民法院积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的小故事,仅仅用了不到900个字,就将“能动司法”的服务性、主动性、高效性这三个显著特征诠释得非常生动,正是因为找到了成就报道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关联点,用小故事把看似遥远、抽象的法治精神内核与法治理念转化成离广大人民群众最近、最熟悉的新闻事件,既回答了读者欲知的事情,又宣传了司法为民的成就。

由静转动是保鲜剂

时效性是构成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条新闻的传播与发生之间的距离越短,它的新闻价值也就越大。成就报道属过去时,最大的缺陷就是因为有一定时间跨度而缺乏时效性。要改变成就报道时效不强的状况,除紧追线索,以独特的视角从法治成就中挖掘读者想知道的信息,从而达到相对延长时效的目的,还要设法把静态转为动态,把过去进行时转变为现在进行时。

获得第23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类一等奖的《“和谐搬迁”背后的故事》就是从旧闻中发掘的好新闻。记者在2012年春节期间参加新春走基层活动时,从众多基层事件中选取了江西省贵溪市和谐拆迁的旧闻,通过搬迁前后的对比,把江西省委、省政府“群众至上”的工作理念这个大主题通过一个很小的画面展开,小中见大,见微知著,折射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在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基层的“落地生根”。该文无论是立意、谋篇、文笔、采访的深入以及思想的深度提炼都令人称道,而记者化旧为新,化远为近的写作手法,也值得我们借鉴,将他们走进江西省贵溪市滨江生态小区时所听到的歌声作为文章的开头,从描述一位搬迁群众“生活在画里”的喜悦心情入手,把“和谐搬迁”背后的各级党委、政府“不搞强行搬迁,不伤群众感情,把群众满意作为搬迁安置工作的基础”这一理念通过所见所闻真实地呈现给读者。在谋篇布局中,作者由点及面、由表及里,运用鲜活的事例和细节,生动地展现“和谐搬迁”的起因、过程及成效,达到“后发制人”的效果。文章的结尾又再次引领读者回到“红灯笼、红对联、红窗花、红辣椒……所到之处,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一派红红火火。美滋滋、喜洋洋、乐呵呵、笑哈哈”的现场,首尾呼应再现场景的手法将全文中最新的事实拎出来,使这个材料堆里挖出的新闻接“地气”、冒“热气”,增加了新闻的时效性。

独到视角是杀手锏

信息越泛滥,越需要思想的指引,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多元、多变的今天,要使法治成就报道浸透思想性,以深刻的思考、独到的见解永葆与时俱进的话语魅力,让读者经常“享受”思想盛宴,就少不了新闻评论这个杀手锏。法治成就报道不仅仅是为了展示法治成就,更重要的是肩负宣传依法治国的主张,担负着指导工作的重任。所以在推出重大典型时,配上一篇指导性强的新闻评论,使新闻与评论相互深化,互相延伸,不仅可以让读者正确认识成就,也将体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指导性明明白白地“说”出来,以突出思辨色彩,形成正面宣传的强势效果。

推行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化、常态化,是广西靖西县创新社会管理、工业化进程中矛盾纠纷高发带来的诸多社会难题的一个创举,实现了企业、党委和政府、企业和周边群众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为广西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我们通过深入靖西县最大的民营企业广西信发铝有限公司采访,将其经验中最具特色的每年缴纳400多万元共建资金,企业、周边百姓和政府利益“捆绑”作为引题,以《信发铝:社会责任制度化下活地企三赢“好棋”》为主题,通过企业进驻之初,由于征地、采矿、文化差异、沟通不畅等等原因,造成企业与周边群众纠纷不断的背景,再现了靖西县委在解决这个棘手问题时如何既考虑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又维护群众利益的做法,信发铝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不仅仅为农民发放失地补偿费,还投入巨资对开采过的被征地复垦换来三赢结局的故事。为给读者以正确认识成就的视角和判断标准,我们给这篇文章配发了短评,指出靖西成功的经验,在于信发铝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政府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手段,拿出有效办法,协调各方利益。文章发表后,受到广泛好评,自治区党委政法委的一位领导说,长期以来企业发展与百姓利益之间的矛盾似乎难以调和,这篇报道把新闻事实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下来分析,写得既有思想性又有可读性,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与作法。

传播技巧是调味剂

法治成就报道题材时间跨度大,文章框架大,如果把新闻简单地推到读者面前,就很容易写枯燥。传播的表现形式与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不一致,就必然使读者产生厌恶。为了避免这种结果,在写作时将硬题材做软处理,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宏观的东西微观化;在语言表达上,多用文学语言,多做具体、形象、生动的描绘,大胆地把比喻、抒情等文学手法运用在硬题材的写作上,努力把文件语言和法律术语转换成易读易懂的群众语言,运用鲜活的语言说明事物、表达观点,无异于烹调中的调味剂,给读者必读、易读、悦读的法治成就报道。

广西首府南宁市在深化平安建设过程中开展“人人积小安,共建大平安”活动,从民生的角度去解决平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大力实施七大政法民生工程、通过文化建设为平安建设注入活力,至2013年已经连续五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管理优秀城市”称号。对于横跨5年的成就报道,怎么写,才能避免就事论事的枯燥沉闷、甚至过分“拔高”的空泛空洞?写什么,才能在情理交融中赢得读者的信任、激发人们的信心?记者在采访时既注意收集宏观、综合、概括的硬性材料和数据,又注意收集感性、典型生动的软性素材,注重发掘和掌握大量有情节、细节、充满生活化的生动活泼的故事,写作时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在写稿时尽量采用诸如“赌棍”如何变队长,找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之类故事性强、感情色彩鲜明的材料说明观点,用诸如“百舸争流千帆竞,扬帆破浪正当时。匆匆的步履,是为追寻共同的‘平安梦’,不倦的探索,是为了把追梦路上那盏灯点得更亮”之类的文学语言让读者产生愉悦之感,用“多一个球场少一个赌场”之类的群众语言从感情上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将南宁市平安创建工作表达得有声有色。现场、细节、气氛、与文气浑然一体,让人眼前一亮,留给读者新、美、酣畅、大气、文气而不霸气的感觉,增强了报道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法治理念和现代法治精神的提出与弘扬,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运用新闻工作者自身的智慧、分析和思辨能力,看到受众无法直接洞悉的新闻事实本质,将其提炼出来,以一种平和、亲近、可信的方式告知受众,以实现法治成就报道的有效传播,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作者系广西法治日报社副总编辑)

员宁珠 《 新闻战线 》(2014年第6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