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如何鼓励小记者多写稿?

219 2024-03-26 06:49 admin

一、如何鼓励小记者多写稿?

怎么说呢?有的人是天生就不爱写文章的哪种,那种不好弄,几乎没什么办法,但是也有的就是没有受到启发,也可以说是平时没觉得有什么可写的,总觉得小记者是一个头衔而已,但是并不怎么写文章,我觉得可能有效的方法

1 有能力的话多组织一些活动,在活动的同时穿插一些写作的知识啥的,但是别意图太明显,主要是提供写作来源

2 多鼓励,或者是几个小记者一起商量写一篇也可以,文章这东西不再多,而在精,可以几个人多锻炼一下

3 如果要是在老师的角度的话,可以在小记者出一篇文章后,耐心帮忙提出一下修改意见,这样也能增加小记者的信心和积极性

我自己想的也就这么多了,不知道对你有没有帮助!!

学生写文章不能用强硬的口气,慢慢来吧!!

二、车祸后,美女车主为何唱歌跳舞?

对话

车祸后跳舞是因为…

记者:车祸后为什么跳舞?为什么会收狗为徒?为什么你觉得你的表现实属正常?

宋阳:我没有什么不妥。跳舞?我学过跳舞,跳舞证明我没事。出事地点的农民那么淳朴。而我经历两次车祸,现在大难不死,这个时候不高兴,我等到什么时候?我没有收狗为徒弟,我只是觉得万物平等。狗在我出事的时候给了我极大的鼓励。

记者:为什么选择这时候出来解释?

宋阳:我看见网络上我的视频,有那么高的点击率。我觉得那个视频主持人曲解了我的话。何况这件事之后,我的父母对这件事情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一些相熟和不熟的亲戚总会给我们打电话。我怎么被人指摘都行,但是父母是无辜的(宋阳哽咽了),我希望对于家人来说,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记者:你的朋友说你出车祸的前晚可能HIGH药?

宋阳:我发誓,从来不吃那种东西。其实我的朋友也只是猜测。我强调过,当时我只是因为太开心,太庆幸。你开心我开心所以大家开心。

三、有没有歌颂记者的诗歌?

记者赞歌

让胸潮激荡

让心花飞放

让红叶结彩

让酒香飘醉

欢庆的日子

将“11·8”装扮得缤纷美丽

记者

一个神圣的称号

记者

一个光荣的职业

为了声张正义

为了鞭挞邪恶

为了党的事业

您不分昼夜

扛起透视人生的聚焦镜去远望

用纸和笔去记录历史的真谛

心里牢记新闻职业道德

诠译记者光辉的形象

四、如何提高记者文化素质

首先,新闻记者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地用新知识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进而运用新知识有效地解决新闻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新闻工作中,掌握必要的文史地理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报道中不出常识性的错误,是对每位新闻工作者的起码要求。我们经常看到,一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除了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外,无不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相当的理论修养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如白岩松和陈鲁豫,如果没有很深的文化修养,主持评论节目的白岩松和访谈对象多为高层次人士的陈鲁豫在节目现场就很难游刃有余、侃侃而谈。总之,具有广博、完善、严谨的知识结构,对新闻工作者而言,知识是“弹药库”、是“信心源”,它不仅能够满足新闻报道与节目形式上的需要,还决定着新闻工作者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

在工作中我们也经常听到记者的感叹:“不是我们不注重文化知识修养、不爱学习,而是我们没有时间读书和充电。”其实正如前人所说,“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知识积累的过程是一个日积月累、集腋成裘的过程,正是由于记者的时间往往被工作和生活切割得支离破碎,因此更要挤出时间去读书。除了挤时间,还要有方法,善坚持。在知识的学习上,我们要防止和克服一些记者身上存在的“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被动学习,虎头蛇尾”的现象。在我们的工作中,你可能会发现,一名初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刚开始学习劲头很大,但过了一两年,觉得自己学的知识够用了,放松了学习。而一些老记者,不注重知识的更新,觉得自己的经验丰富,资格老,不用学习。还有一些记者,在不学习就要被淘汰的形势下,敷衍了事,被动学习。林林总总对待学习的态度,都严重制约着媒体的发展和记者本身文化素养的提高。所以,学习之风要常刮不停。

新闻工作者既要立志成为某一方面的“学者”,也要努力做一个广学博识的“杂家”,既要有杂家的广度,还要有专家的深度,建构合理的、优化的知识结构。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人把记者分为三类,即新闻型记者、文艺型记者、学者型记者。学者型记者也可以称作专家型记者。这类记者重视学术研究,把研究作为一个前进的方向,集记者和学者于一身,一方面具有社会活动家的素质,头脑灵活,反应机敏,视野开阔,一方面又具有学术研究的基础,知识渊博,理论深厚,能运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方法,揭示事物的运动规律,洞察事物的发展趋势,能写出具有学术价值、有创新见解的力作。如我们新闻战线的老前辈穆青。努力做学者型的记者,可以避免报道思想的苍白无力,避免报道题材的狭隘和雷同,避免报道方式的单调和粗糙;努力做学者型的记者,可以引导自己在某一领域钻研得更深一些,不断创新自己的新闻作品;努力做学者型的记者,可以延长自己的新闻职业生涯,少一些遗憾,多一些自豪。

著名女记者彭子冈在病逝前回忆自己一生的时候,常常流露出一种悲伤的情绪:“忙碌一生,风云一世,什么地方都能去,什么场合都能参加,仿佛四面八方都能干预,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响和作用;可是老来静下心来一想,捡出旧作一看,悲哉!自己这一生,水上浮萍墙头草,面上广是广,可就是浮泛浅显,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到处拾人牙慧,一点真学问都没有!”记者彭子冈的这种感慨,也许做过记者的都深有体会,为了防止这样的伤感在年轻记者身上重演,就要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认真研究某一领域,把做学者型记者作为自己的终生目标。这些年,中央电视台十分重视学者型记者的培养,涌现出了像白岩松、敬一丹等学者型的记者。也许有的记者会说,让每位新闻工作者都成为学者或专家很不现实,平时我们报道新闻、写消息根本不需要多深的学问。但面对新闻素材,“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记者会写出不同的报道来。虽然记者的政治素养、新闻敏感性起很大的作用,但与记者的文化素养也密不可分。要写出有一定深度的报道,除了记者的采访要细致到位外,还需要相对的专业知识。

最后,媒体要创新学习机制,为记者提高文化素养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近几年,随着媒体的快速发展,媒体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各级媒体尤其是地市级新闻媒体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记者普遍感觉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已严重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要求学习和充电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所以,面对竞争,地市级媒体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一些鼓励和激励记者学习文化知识的优惠政策。在要求记者注重自身学习外,单位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在单位财力允许的情况下,有计划地组织记者外出学习;二是把专家、学者请进来,每年对记者进行定期培训;三是挖掘内部潜力,让单位经验丰富、理论深厚的老记者帮扶学习,以老带新,互帮互学;四是对学习成绩突出并在实践中成效明显的记者进行奖励。总之,只要记者端正了学习态度,媒体在记者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形成一种长效机制,记者文化素养的提高就不再是一个困扰媒体的难题。

(作者单位:周口电视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