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在未来,记者、新闻编辑这类职业是否会消失?

来源:www.fanlv.net  时间:2023-08-23 05:06   点击:241  编辑:admin   手机版

题主实在是个很认真的人,专门私信与我讨论,并希望我来回答,那么我也来认真一下吧。

首先审题。题主显然不是行业人士,所以表述不够清晰。经过题主确认,我把他的问题厘清为以下两个问题:

  1. 在新闻的源头,即发现和写作环节,是否可以不需要专业人士(记者),而由普通大众来完成?
  2. 新闻写作完成后,是否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比如题主说的人工智能)推送到受众这端,也不再需要专业的「把关人」(编辑)?

要回答问题1.,我觉得要想明白的一点:新闻写作者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 我认为是在于能够尽量客观、减少主观因素、尽可能地还原事实真相(Truth)。
    • 明确了报道新闻的目的,才开始谈手段。要想尽可能地还原事实真相,必须要能够贴得够近:贴得更近,能够观察得更清楚;在所报道的事件/行业里能更加身处中心,无限贴近甚至本人就成为insider,能够使他在取舍材料时懂得去伪存真,去除噪声,留下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 如何贴得更近?取决于他掌握的资源和消息来源(Source),和他对该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

事实上,在缺乏训练的情况下,客观还原复杂事实真相的能力,收集信息去除噪声的能力,大部分普通人都比较难做到。而严格意义上的记者,恰恰应该是受过这方面专业训练的,也应该是有意识、有明确目地在达成这个目标:还原事实真相

但是世界上并不只有记者有能力还原事实真相。

《赫芬顿邮报》

(链接为主页)在初创时邀请了一批华盛顿的政治人物(后来John Kerry也加入了)来写专栏,像这种级别的人物,是能够把事实讲清楚的,同时他也绝对贴得更近。他们要是写华府政治报道,一定超过绝大部分记者。

知乎上的用户,如果拥有还原事实真相的能力,完全可以做新闻的写作者,因为他还像John Kerry一样,拥有记者很少拥有的资源:贴得更近。

同样,关于问题2.,编辑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 编辑被称为「把关人」,首先是帮助修正记者错误的,确保事实的还原能够更贴近真相,这是两道把关的程序设计。
    • 编辑担任为读者选择新闻的「筛选人」角色,一是帮助记者在出发报道前就圈定题材,二是推送新闻到读者面前。

以上第一部分,我认为没有什么好讨论的,「把关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余地的是第二部分,题主认为,是否有一种人工智能/程序算法的可能性,使得选择权最终下放到读者本人,而非编辑?

  • 人工智能和程序算法,我完全是外行,不知道能不能实现,何时能实现。不过知乎一直在实践这一点:你关注的用户,实际上是你获取信息的「筛选人」,同时,你也是你受众获取信息的「筛选人」。成效如何,说起来太大,各位都是insider,可以另行讨论。
  • 头条新闻这个APP,我用过,也了解过周围一些非业内用户的看法。老实说,我认为它的算法还是粗糙,对我这种阅读信息量大且比较平衡的人来说,就无法推送得准。另外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它现在的算法,可能只是抓准了受众的弱点,因为上至精英下至百姓,共同感兴趣的信息,其实就这么几大类,也就是所谓的黄色新闻(Yellow Journalism)(链接为wiki)。

要讨论UGC生产新闻的模式,无法绕开赫芬顿邮报 The Huffington Post(链接为wiki)。

从Huffington Post目前的运作中,可以给题主的两个问题找出现实的参考。

Huffington Post是怎么运作的,可以看下面这篇文章:

How The Huffington Post Works (In Case You Were Wondering)

另外一篇是Bill Keller在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上谈新闻聚合(Aggregation)与《赫芬顿邮报》的专栏,Bill Keller在2003-11年期间担任《纽约时报》的执行主编:

All the Aggregation That’s Fit to Aggregate

我从这两篇文章里作一些摘要(并非严格直译):

  • Huffington Post以「新闻博客」起家(作者为邀请而来的大批各行业精英与明星,具体可见wiki链接里「Contributors」一栏),但在2011年起开始雇用自己的新闻记者,进行政治与经济的深度报道。
  • Huffington Post的首页由网站雇用的编辑「筛选」新闻。
  • Huffington Post付费刊载AP和路透的新闻,也即由专业记者、编辑两道把关之后生产的新闻。当然,如果你自己的私人博客想要使用这两家通讯社的新闻,也可以去付费。
  • Huffington Post的编辑每天收到大量邮件,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媒体的记者、编辑、发行人等业内人士:《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卫报》、《今日美国》、CNN、MSNBC、ABC News、CBS News、《滚石》……这些邮件都在询问同一个问题:The Huffington Post会采用我写的这篇内容吗?
  • 除了这些内容之外,大量blogger开始在Huffington Post网站上撰写新闻,并获得他们自己的受众,同时进行讨论和社交。
  • Huffington Post自己的雇员会写作,除此之外Huffington Post不为任何博客付费。付费员工与不付费作者之间的区别是:不付费作者享有「无工作时间」的自由。而付费员工则必须面对「工作量」、「截稿日」与「新闻竞争」的压力。

不翻译了,大家觉得眼熟吗:)

最后,微博与知乎,其实是改变我本人获取信息的方式的。微博还算是第一代产品,而知乎,对我来说则是决定性的改变,它对信息流的构建,是真正有突破的。我已经习惯粘合社交、在讨论中不停滚动修正、最终变得清晰且渐近真相的信息流(最近一个例子是关于招远事件的讨论)。而更重要的是,目前,知乎上的一部分用户,是可以具备还原事实真相的能力的。


媒体(Media),永远只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介质,它并不等同于信息本身,虽然它的形态影响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无论何时,有能力发布信息的人,加上帮助信息更优质的流程,才是最关键的。希望大家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能够把介质和人清晰地分辨开来,减少个人经验的比重,我们才有进一步探讨The future of Journalism(Bill Keller专栏里提及)的前提。

-

本文仅限站内,禁止任何转载。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